浏览量:10 发布时间:2023-05-21
很多答主已经给出了注册公司的流程,我换个角度聊聊创业这件事本身。
我给很多小公司做过法律顾问,见过存续一个月就散伙的创业团队,也陪伴过企业从初创走向上市,发现了一个创业者很容易走进的误区。
很多人有了创业的好点子之后,往往把一些不重要事情先提上日程,
比如找合伙人、注册公司、租场地、装修办公室、买设备、招人。
每天激情满满沉浸在一项项落实这些事情上面,等预算都花完,激情冷却下来却发现生意并没有之前想的那么好做,不仅不赚钱,反而一直在亏钱。
挣扎调整一番没有效果,然后就会进入一段极其难熬的时间。
公司账上的钱越来越少,合伙人的情绪开始恶化,团队士气逐渐涣散,老板从最初的踌躇满志变成每天都不敢在公司露面,直到尘埃落定一地鸡毛。
我看过太多这种痛苦的过程了,有的人创业失败之后就一蹶不振,最直观的感受是他的微信朋友圈再没了声响,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当然,也有不少人一步步做起来了,甚至有的还把公司做到千人规模,而且就是在疫情期间。
我把他们成功的规律总结了一下,大概是下面这几点:
1、把赚钱的核心逻辑想明白
绝大部分生意可以分成两类,做资源和做市场。
前者说穿了就是靠关系变现,从ZF、国企、大型民企拿订单,赚采购差价;
后者是靠产品、技术、服务赢得普通消费者的认可,通过竞争赚钱。
这两类生意的做法差别巨大,要做的事情不同,各有风险,但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先确定自己要做的是哪一种,看自己的核心能力有没有办法实现这个目标,比如依赖的关系是否可靠,你有没有能力维持和拓展这种关系,善不善于请客送礼应酬喝酒?再比如你要做的市场竞争是否激烈,你的产品/服务有没有把握战胜对手,获得订单和溢价?赛道的红利期还剩多久,朝阳还是夕阳产业?
往最坏处想,反复想明白,这只是第一步。
2、用最小成本验证模式可行性
如果经过分析觉得自己要干的事可行,接下来的步骤一定不是拉开架势铺开摊子大干快上,而是验证,用最小的成本验证。
怎么验证呢,还得分类说。
如果做资源的,先从小订单做起,别急着自己开公司,可以挂靠别人的资质试试采购流程能不能跑通,关系靠不靠谱,结款顺不顺畅。
能不自己垫钱就不垫钱,能少垫就少垫,能空手套就空手套。
几单生意做下来感觉路径通了,再自己开公司摆摊子干。
如果做市场的,别着急开公司租场地雇秘书,先把自己当成个万能工小商贩,产品、宣传、采购、推销一个人来,做市场能成功的老板自己一定是最强员工,记住这一点。
前期寒碜一点没关系,这时候摆阔要面子没用,关键是把模式跑通。
如果这么一穷二白的干都能赚到钱,那么说明吃肉的日子就不远了。
3、尝试性的复制这个模式
如果前两步都走通了,剩下就看你要冒多大风险了。
激进点的,抵押房子卖车筹资资金大干快上;稳妥点的,用赚的钱扩大再生产滚雪球。
两种做法不分对错,考验的是个人的眼光和性格,也要看窗口期的长短。
窗口期短的生意,动作慢了可能进去就走下坡路,最后吃不到完整的鱼身。
窗口期长的生意,稳妥点更好,不用急着扩大风险敞口,步步为营心态更好。
这个时候才轮到考虑开公司、办资质、租场地搞面子工程,而且老板自己已经熟悉了整个业务流程,招人培训管理都变得简单了。
4、大规模铺开扩张
做过生意的人都知道,生意最难的是前期从零到一,等到从一复制N的时候往往很简单。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一个是人才,另一个是风控。
因为摊子一大老板的精力肯定不够了,需要一些能独当一面的骨干帮你盯住各个条线,
这些人的能力和忠诚度决定了你扩张的质量,很多企业摊子越大利润越少,就是因为中层断档,效率下降太明显,最后赚钱的是员工而不是老板。
同时要注意把控风险,这个阶段该花钱做合规风控千万别心疼,这个钱是为了防止企业猝死的。
因为这时候一方面企业开始展露头角,木秀于林,引来监管的目光(行业主管、司法、劳动、税务)。
另一方面,人多了心思就多,很多业务条线都会出现一些隐蔽的问题,动作走形蛮干乱干,很多老板最后是被员工给送进去了。
先聊这么多,希望看完上面这些能让你明白开头那句话,注册公司没那么重要,赚钱才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