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17 发布时间:2023-05-22
原标题:2020国家级经开区排名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园区在线
1月27日上午,商务部发布了2020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
总体情况,218家国家级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0.6%,其中有四家园区(苏州工业园、广州经开区、天津经开区、青岛经开区)生产总值超过了2000亿元,可谓是稳中有升。而苏州工业园区「毫无悬念」地蝉联综合评价榜单第一名,实现「五连冠」。
不过,2020年的考评,是对2019年度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所以并不反应疫情对园区的影响。
2020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排名(TOP30)
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宗长青介绍,从考核评价结果看,218家国家级经开区总体上呈现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益和质量提升、开放带动作用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发展规模稳定增长。2019年,218家国家级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0.3%,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4.2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0.6%。其中,苏州工业园区、广州经开区、天津经开区、青岛经开区四家国家级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
二是开放平台作用突出。2019年 ,218家国家级经开区实现进出口总额6.4万亿元,同比增长4%,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总额比重为20.2%;实际使用外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547.6亿美元,同比增长3.7%,占全国利用外资比重为22%,为稳外贸、稳外资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三是科技创新实力增强。截至2019年末,国家级经开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1万家,较上年末增长39%;拥有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478家,增长6.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94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1倍。北京经开区、江宁经开区等大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1144家和675家。
四是示范带动效果明显。2019年,218家国家级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地级市比重为14.1%,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所在地级市比重为15.7%,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19年,218家国家级经开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较上年大幅下降。截至2019年末,218家国家级经开区参与共建园区76个,昆山经开区、烟台经开区、南京经开区、杭州经开区等对口援疆、援藏、援助边境合作区134个。
从发展水平排名信息中,还透露出几个信息:
1、江苏经开区冠绝全国
苏州工业园一骑绝尘,实现「五连冠」,其在产业基础、科技创新、区域带动、生态环保和行政效能等方面都起到了无可争议的引领作用。
前10名中,江苏占据4席;前30名中,江苏占据8席。其中,昆山作为县级市,昆山经开区的发展水平超过了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其在进出口总额排名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苏州工业园;南京的两大经开区——江宁经开区与南京经开区也一并携手进入前十名之列。
2、强者恒强,总体发展变化不大。
本届榜单上的30家园区,基本都是历年Top30榜的常客,与2019年相比,只有两张新面孔(上海金桥经开区、郑州经开区),其中上海金桥经开区曾出现在2018年的Top30榜单中,本次算是时隔一年再次回归;此外,综合排名Top30的园区与其他单项冠军(如吸收利用外资前10名、出口总额前10名)的重合率也相对较高。
3、宁夏石嘴山经开区被「开除」。
宁夏石嘴山经开区连续两年排在倒数5名(2019年倒数第4,2020年倒数第2),按考核办法规定,将退出国家级经开区序列,这也是继去年甘肃酒泉经开区退出后,第二家退出国家级经开区序列的开发区,至此国家级经开区再减一家,变为217家。
4、强弱差距天壤之别。
东部发达地区,经开区质量和数量遥遥领先,数量较多的江苏(26)、浙江(21),旗下经开区基本位于总榜的中上游;而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欠发达地区,本身数量不多,受制于交通区位、人才禀赋等,发展不尽如人意,两个被「开除」的园区便出自西北地区。根据2018年经济数据(2019年暂未公布),排名前30的经开区生产总值达到3.6万亿元,而排名倒数20名则在100亿元附近,有的甚至不到100亿元。
5、嘉兴经开区落榜。
嘉兴经开区落榜,成了本次评价最大的意外。要知道,在前一年(2019年)的国家经开区考评中,嘉兴经开区排名第12,相比2018年的第13名还提升了一位,吸收利用外资排名更是高达全国第5;而在浙江发布的《2019年经济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中,嘉兴经开区也以535.1的总指数摘得全省第二,位于宁波之前,仅次于杭州经开区,却不知为何无缘本次Top30榜单。
而在随后召开专题发布会上,商务部外资司副司长朱冰总结了2020年国家经开区的一些创新做法与经验:
【国际商报记者】:应对疫情的冲击,国家级经开区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都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1、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方面,国家级经开区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促经济发展。
一是帮助外贸企业稳定国际订单。比如杭州经开区以最快速度为空运转海运出口的企业查验货物、出具证明,帮助企业快速通关,保障货物按时交付;
二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苏州工业园区通过线上招聘、视频会议等方式密切跟踪在谈项目进度,推动一批地区总部、医药等领域的重点项目的洽谈和落地,稳定了外资规模,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和水平。
2、保市场主体方面,国家级经开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项目全过程的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一是加强了企业服务的保障。比如江宁经开区开展了「企业发展陪伴计划」,这个计划涵盖了成长、成熟、龙头等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需求,通过政策引导、专项资金激励,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的活力。
二是提升了政务服务效能。连云港经开区开展了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实现了两天以内办结企业开办手续。出台了建设工程项目「拿地即开工」实施方案等多项创新制度。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整合优化审批流程,实现30天内办结企业开工手续。
3、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一是立足产业招商,巩固产业链、供应链的基础。郑州经开区通过绘制产业招商图谱,聚焦高质量产业项目,提升汽车和装备制造这些主导产业竞争力。
二是通过深化区域合作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通过推进开发区之间的跨区域合作破解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难题。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水平,主要是加快突破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培育建设新兴产业,不断地增强产业链竞争力。比如合肥经开区打造运营科技创新平台,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动力。
4、落实助企措施,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
比如成都经开区通过积极协调省市相关部门推动省内和重庆、长三角、湖北地区配套企业开展复工复产,并且设置了汽车零部件货运车辆中转站,为整车企业提供零部件中转服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请问截至目前国家级经开区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哪些典型经验与做法?
2019年国发11号文出台以后,各地深入贯彻落实,现在已经有25个省(区、市)相继出台了本地区的配套落实文件,依托国家级经开区的产业基础和体制优势,不少省份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其中江苏省推行的开发区区域评估、浙江省开展的开发区产业链「链长制」试点,北京经开区推进的审批制度改革,这些经验和做法都具有一定典型性。
第一,江苏省推行开发区区域评估,深化「放管服」改革。
省商务厅牵头构建了多部门协同推进的机制,印发了《江苏省开发区区域评估工作方案》,由各个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制定实施细则,在全省15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开展区域评估,取得了积极成效。区域评估就是由政府对投资项目审批过程中涉及的评估事项进行统一评估,形成整体性、区域性成果,然后由区域内投资项目共享,变「单个项目评」为「区域整体评」、变「企业付费」为「政府买单」,变「申请后审批」为「申请前服务」,为区域内投资项目审批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费用,有效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了营商环境。
第二,浙江省开展的开发区产业链「链长制」试点。
浙江省是在全国首创了开发区的产业链「链长制」,提出了各个开发区确定一条产业链实行「链长制」试点,由开发区所在地市县的党政主要领导担任链长,建立健全了「九个一」的工作机制,通过「链长制」的试点,浙江省国家级经开区聚焦园区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链,统筹优质资源,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升数字化水平。继浙江省之后,山东、江西等省也相继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链长制,对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北京经开区推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去年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发文明确赋予北京经开区2509项行政权力和17项公共服务事项,其中市级的行政权限有163项,市级的公务服务事项有2项,基本实现了开发区「区内事区内办」,北京经开区充分发挥了市委市政府赋权的优势,开展审批制度的改革,率先建立了审批、管理、执法链条式的工作机制,围绕各领域的权责和服务事项梳理绘制了全链条的业务流程图,体现了工作重要的节点、办理的时限,形成了主责协同之间的职责划分边界和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互认、共享的链条式关系,再造了职权运行流程和规范,这些做法对国家级经开区提升行政效能、优化营商环境都具有示范借鉴意义。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